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不可复制的联影医疗模式
资讯不可复制的联影医疗模式
2022.08.22 10:35 科创板日报 金小莫

出席现场敲钟仪式的嘉宾有(从左至右):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辉,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白廷辉,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联影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强,上海市嘉定区委副书记、区长高香,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秦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

2022年8月22日,科创板喜提2022年以来最大规模IPO。国内高端医疗装备龙头企业联影医疗正式上市,融资125亿元,拟发行估值超千亿元。

这不仅创下了今年科创板IPO的最高融资纪录,也系国内民营企业的最大规模IPO。

不少投资者表达了欣喜之情:

“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仅次于体外诊断试剂和心血管设备及耗材,而且,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分级诊疗推进等,预计到203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元。”

“联影医疗已向市场推出了80余款医学影像设备,多款产品性能参数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这完全是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希望!”

更让投资者们感到振奋的是,联影医疗不仅卡位在了蓝海赛道上,更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并实现了量产、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据招股书,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其通过自出研发,成功打破了曾长期被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飞利浦医疗等外资企业所垄断的高端医疗装备市场(记者注:在业内,这三者也被通常为GPS);而且,自2020年起,联影医疗已实现扭亏,2020年至2021年,企业净利润分别高达9.37亿元、14.04亿元,同比增长近50%;产品毛利率分别为48.81%、49.71%。

所处赛道既具有成长性、处于“国产替代”的趋势之中;企业自身又有着鲜明的硬科技底色,且业绩已有确定性。综合来看,联影医疗可谓是看点十足。此次,联影医疗拟募资125亿元用于下一代产品研发(61.68亿元)、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产业化基金(31.26亿元)、营销服务网络(7.35亿元)、信息化提升(4.5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20亿元)。

匠心品质:战略上高举高打,战术上精益求精

不过,从长远来看,联影医疗究竟能成长为怎样的企业?又能在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力?这是投资者决策时重要的考量。要厘清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联影医疗有什么。

在联影医疗的展陈室里,藏着问题的答案:全球独一无二的2米PET-CT、世界首台超大孔径的MR、中国首台一体化PET/MR、640层超高端CT……这些填补了国际和国内的技术空白的产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视觉上的美感:清一色的大体量、极简设计和纯白色的外壳。

image

图:展厅:世界首台2米PET-CT(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探索者)

若进一步来看,更多的则是一种震撼。

比如,一般医疗设备的按键,没过几年就已“字迹模糊”,联影医疗在业内首次引入IML工艺技术,按键白瓷质感且经久耐磨;联影医疗磁共振设备的插头全部镀金,以保证插头能够胜任高达12万次的插拔;联影医疗也是在业内首先引入消费电子先进技术的企业,为医疗设备配备了超大尺寸的“智感”触摸屏……

产品设计的细节里往往透露着企业的追求。

要知道,2011年,当联影医疗决心研发第一台设备时,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完全为外资企业所垄断;国内虽有部分产品已获批上市,但整体产品偏向低端,主要依靠价格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在当时的语境下,其实根本没有人看好国产医学影像设备。

联影医疗之所以在产品设计上如此用心,是因为,它要突围,而且不仅是在技术上突围,更要在品牌上打破刻板印象。

据公开报道,联影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敏则多次对团队表示:“企业必须摒弃卑微的求胜心理和以短期利益为导向的战略短视”“联影医疗的愿景是要成长为世界级的中国医疗设备公司”“目前外资品牌占了90%的市场份额,联影医疗不搞价格竞争,紧盯这90%的市场份额,以创新和服务来获取更多的市场认可”……

这,成了联影医疗的基因;高举高打、高端突破也成了联影的个性标签。

于是,我们看到,在医疗影像设备的核心零部件领域,联影医疗选择自主研发。

比如,联影医疗决心自主研发磁体,后者是磁共振等高端诊疗设备的“心脏”。据悉,磁体研发中,一次励磁失败意味着上百万元资金的蒸发;有时又容易被短期利益诱惑所致,功利性地偏离了应有的创新轨道。也因此,自2007年世界首台3.0TMR设备推向市场以来,全球范围内只有3家跨国公司拥有“制造秘籍”,在联影医疗之前,尚无其他人敢来一试。

image

图: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磁体

再比如,联影医疗是除西门子外唯一可以自主生产晶体的影像设备公司,得益于在晶体生产和切割方面的优势,晶体数量、空间分辨率、轴向视野、系统灵敏度等重要PET性能参数已经媲美甚至优于进口产品。

于是,我们看到,联影医疗的产品线覆盖了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是目前仅有的一家基本覆盖全线大型影像设备的国产企业。

image

图:联影医疗全线产品图

这是因为,不同的医学影像设备基于不同的成像原理,在临床上可发挥出不同的功能,因此,只有全产品线才能满足综合大型医院、专科医院、基础医院、科研机构等各类终端客户的多样化配置要求,凭借品类丰富优势延展市场边界。

不可复制的联影医疗模式

回过头来看,在2011年,尚缺少核心技术、缺少足够资源支撑、缺少品牌影响力的联影,选择这条高举高打、高端突破的发展路线,必然是存在巨大风险的。联影医疗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从技术层面来说,国元证券分析师胡晓慧指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CT 的技术发展逐渐放缓,目前技术最领先的CT设备也都诞生于十年前,整体没有突破性变革:“主要原因在于CT图像的本质是形成更清晰的组织密度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改进,都不可能突破图像本质的束缚。”

这给国产设备留下了充分的追赶时间。

另一方面,高端医学影像市场主要为外资企业垄断,普遍存在售价高昂、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使得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难以在中国普及;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产品需求日益旺盛。

以MR为例,2018年,日本、美国每百万人MR人均保有量分别约为55.2台和40.4台,同期中国每百万人MR人均保有量仅约9.7台。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MR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

这就形成了巨大的供需差。加之,国内推进分级诊疗、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国产品牌的进口替代趋势等种种因素,可以说,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已是“千呼万唤”,只待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2020年,随着疫情的爆发,海外供应链难以供应,这一供需差彻底被点燃:

国内疫情最严峻时,联影依靠创新优势,仅用5天时间,就在上海紧急研发出了“方舱CT”,它就像一个集装箱一样快装快拆,插电即用,解决了武汉方舱医院的迫切需求。

得益于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全智能自动扫描导航技术,医生在使用联影医疗的CT为患者检查时,患者不用脱下口罩,医护人员也不用接触患者,医生隔室操作就能完成自动摆位和扫描,大幅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

而由联影医疗所研发的移动DR,因具有便携性、可移动性等优势,被誉为是“车轮上的放射科”,在疫情期间,它不仅加快了放射诊断流程,解决了急、危、重症患者因不能移动而无法拍片的问题,还实现了10米安全范围内的隔室遥控曝光,减少医患接触传染。

……

数据显示,2020年,联影医疗MR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CT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PET/CT及PET/MR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移动D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趁势而起,在中国市场,联影医疗彻底实现了对外资品牌的超越,并且收获了自身的商业价值。放量带动下,2020年,联影医疗CT、XR销售金额实现同比翻番,拉动全年营收创下新高,达57.61亿元,并扭亏为盈。

在海外市场上,联影医疗也成了“中国智造”的代言人:美国第一台为新冠疫情专设的24小时全天候车载CT来自联影医疗;面对不断刷新纪录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是联影医疗的30台移动DR火线增援旅游圣地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英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招标中,联影医疗的产品成功在与众多国际品牌的竞争中突围!

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自2011年以来就被彻底执行的高举高打路线,那么到了2020年,联影医疗能不能抓住疫情所带来的机会呢?

如果没有联影医疗对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的执着,那么在2020年,在海外运输受阻的背景下,联影医疗又要如何实现产能保障?

而对于其他那些想再复制联影医疗模式的企业来说,又还有没有一个类似于2020年这样的历史机遇,来实现超越呢?

远航的征程

对于这些假想,我们没有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企业自初始所被注入的基因,决定了它的起点,也将决定着它的未来。

2020年后,我们看到,联影医疗依旧在高举高打,对于高端的极致追求甚至全方位地渗透到了产品的各方各面以及产业链的上游:

截至目前,联影医疗已成中国唯一掌握MR核心技术和整机生产能力的公司;

在磁场方面,公司拥有1.5T、3.0T、5.0T、9.4T以及更高场强的超导磁体研制技术,目前首款国产全身5T磁共振设备uMR Jupiter已开始临床实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自愿成为全球第一位临床志愿者;

在孔径方面,公司已推出行业首款75cm大孔径3.0TMR uMR Omega,相较于之前市场主流的70cm孔径仪器内部空间提升33%,将大幅提高患者舒适度,满足超重人群、孕妇的诊断需求;

image

图:行业首款75cm大孔径3.0TMR uMR Omega

此外,联影医疗利用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两大领域的技术优势,集结4年研发成果,推出了包含15项全球首创技术的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类脑平台,已解决噪音大、扫描速度慢,操作繁琐、伪影多三大磁共振领域临床痛点,使公司产品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下一步,除了全面在国内市场渗透,联影医疗的商业化打法也已逐渐清晰:

一是,实现产品出口。

据招股书,截至目前,联影医疗已在美国、日本、欧洲、非洲和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被GPS所充分垄断的美国市场,联影医疗已于2018年就开始全面布局。彼时,联影医疗一口气完成了两项战术操作:组建了一支完全本土化、具备丰富行业经验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的核心团队;于休斯顿地区建设全资工厂。

而在战略上,联影医疗依旧贯彻了高举高打、高端突破的模式。2018年,联影医疗与美国顶尖分子影像团队探索者联盟共同打造的世界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探索者”,其系统的轴向视野、灵敏度、噪声等效计数率等性能完全达到设计指标,用实际“作品”让高傲的美国人心服口服。

联影医疗深耕美国本土市场、“客场”作战的决心可见一斑。

在首先向外资品牌高度集中的发达国家渗透后,联影医疗选择再逐步进入发展中国家。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利于发挥联影医疗的技术积累,也可以在全球树立起企业高端化的品牌形象。

总算功不唐捐,联影医疗出海战绩捷报频传。

就在今年3月,联影医疗已确认收到美国医保巨头Vizient的合同,合同涉及DR、MR系统产品组合,海外布局取得阶段性成果。数字上,2019年至2021年,联影医疗实现销售收入9882万元、2.40亿元、5.11亿元,分别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3.37%、4.21%、7.15%,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是,从硬件向软件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我们注意到,基于硬件基础,联影医疗也向客户提供云系统架构、云服务等软件,2019年至2021年,软件业务分别为联影医疗带来了1.60亿元、1.62亿元、8416万元的收入,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5.45%、2.84%、1.18%。

虽然,来自软件服务的营收占比仍然不大,但这显示了一种趋势:在传统诊疗向数字化诊疗转型的机会窗口下,联影医疗若能凭借硬件放量的“东风”,同步提供医疗数据的共享,乃至服务远程医疗、AI辅助诊疗等等,这又将满足新的医疗需求。

看得见,是一切治疗的基础。

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开启了医学影像崭新的一页,自此,医生不用再通过侵入式方式了解患者内部器官或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

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追求健康的原始动力,就必然会对使用更为简便化、产品更易普及化、性能更加智能化的高端医疗装备产生持续不断的需求。

这一次,“后发者”联影医疗已经卡好了自己的身位。

1.0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