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24日讯(记者 张洋洋)从上海徐家汇沿西南方向驱车55公里,便可到达位于上海松江新浜镇的土是宝农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台无人农机代替人工,正在农田中有序作业。
随着5G基础设施逐渐完善,5G应用的空间正在打开,农业是5G落地的重要行业之一。
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土是宝上海移动5G智慧农场,与中国移动、土是宝农场相关项目负责人等多名行业人士深度探讨了5G如何助力农业无人化,以及5G网络的产业应用之路。
节省20倍人力
5G网络因其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正与农业、工业、能源、医疗、交通等行业融合,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
土是宝农场是上海移动协同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联合区农委、土是宝农业合作社打造的5G智慧农场,通过铺设5G农业专网,结合5G北斗高精度定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项新技术,推动农业的耕、种、管、收全流程向“少人化、无人化”管理升级。
中国移动上海松江分公司5G产品经理李浩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5G无人智慧农场,5G技术最大的作用是发挥了大带宽、低延时的网络特性。
李浩以无人机喷洒农药举例,“按照10km/小时的运行速度,当后台对田间作业的机器发出停止或掉头指令时,以前可能需要一秒钟才能接收到信息,但机器这时候已经窜出去30米,如有偏差可能就撞到树或电线杆了,现在通过5G网络传输,提高响应效率,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而据现场另外一名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运用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无人机实行标准作业,为农药化肥的喷洒范围精准定点和放量,“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喷洒,最终药肥损耗能减少20-30%”。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人力成本的减少。九月,正是水稻秋收时节,在土是宝这片田地,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忙场景,已然消失。
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何杨阳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农机装备通过5G无人化改造、增加北斗高精度定位能力后,以植保无人机为例,目前一天可以达到450亩左右的作业量,是传统人力的20倍。
“最早的时候,我们农场喷药、收割等工序都需要依靠全人工或半人工的方式完成,既费劲、成本又高,”何杨阳向记者感慨,“如今在大带宽5G网络支持下,农业装备也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以数控的方式实现农机自动化运作,我们农场也享受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5G产业化还有多远?
从2019年6月6日正式商用以来,5G网络建设就被认为在中国引领新一代通信、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G网络基站数量已达185.4万个,终端用户超过4.5亿户,均占全球60%以上。华西证券认为,运营商积极布局算力网络,5G建设后周期加速推动应用落地。
以农业领域为例,上海移动松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朱春辉向记者介绍,今年上半年,上海移动还打造了小昆山无人农场项目,实现作物长势分析、农田水管理、产量分析等,让更多5G智慧农场在松江落地。
此外,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还向记者介绍了内蒙古窝兔沟煤矿5G智慧矿山项目、北京协和医院5G+远程眼底激光手术项目,据其所述,5G专网作为垂直行业首要应用,已在多行业实现规模复制。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累计落地5G项目超8600个。
但“5G+”是一件行业融合的事情,跨界合作链条较长且复杂,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商业兑现难度。在采访中,多名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均坦言,5G应用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在终端方面,5G基带芯片R16的产品路标发展速度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加强端网协同。5G模组及行业终端价格虽有下降,但仍偏离行业客户心理预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规模应用。
“跨行业的标准制定是产业融合的前提”,前述负责人表示,中国移动目前已在电力、矿山等行业形成初步探索,后续进一步形成深度融通,明确跨行业融合标准。另外,当前5G应用还面临跨界合作链条较长、终端产业链正逐步成熟等问题,中国移动正加强协同推进产业成熟,“后续将通过打造中国移动开放实验室,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并在5G终端模组、网络设备等方面加强与产业深度合作,构建良性循环发展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