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我们需要坚持抱负,但更要需要脚踏实地,实干为要,致敬实干者,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联合推出“实干中国 · 2023”系列,记录实干中的企业、实干中的人物、实干中的城市、实干中的中国。
《科创板日报》1月25日讯(记者 徐红)度过感染高峰后,月初的北京路上车流川流不息,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一切又已经回到从前。但是,当走进位于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的天智航(688277.SH)北京总部时,疫情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又回来了:前台登记、测体温。。。
来不及细想原因,《科创板日报》记者很快被前台工作人员带到了公司董秘黄军辉的办公室,没有过多寒暄就开始了访谈。然而,交流过半,面对全程口罩不离身的黄军辉,记者终于还是发问:
“黄总,您‘阳’了吗?”
“阳过了。”
“那您好像都没摘下过口罩。”
“戴口罩也是为了保护没阳的同事,所以在公司,我们阳过的人仍然会坚持佩戴。”
原来,只有走近后才会发现疫情在这里留下的痕迹要比想象中的更多。但其中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这两年,市场竞争加剧叠加政策环境的不明朗,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本就是在承压中前行,而疫情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疫情的危机虽然已经解除,曾经低迷的市场需求也有了复苏的迹象,但对于身处这个行业中的所有人来说,前行的道路依然挑战不断,走过2022之后,期待2023年不会更冷。
▌疫情过后需求现回暖
2020年7月7日,天智航(688277.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医疗机器人企业。顶着“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的光环,公司股价在上市首日就一鸣惊人,较发行价暴涨超600%,市值达到360亿元。
然而,股价的暴涨终究只是纸上富贵。对于天智航而言,能否让手术机器人产品实现商业化落地,进而打通公司的盈利闭环,这才是事关生存的头等大事。而从上市前的2018年到2021年,连续多年的亏损,已经开始让市场担心公司是不是会面临退市压力。
“按照上交所的相关规定,只有同时触发‘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并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前或者之后的净利润为负值’这两条,才会面临退市。”对此,黄军辉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解释道。
因此,在前几年,虽然始终亏损,但凭着过亿营收公司依然保壳成功。只是,2022年更为特殊的是,因为持续的封控,公司实现营收过亿的难度或许会甚于往年。据天智航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426.5万元,同比下降19.59%;同期,归母净利润亏损8234.18万元。
“2022年北京封控最严的时候是四季度,而这正是对我们全年业绩影响最大的一个季度。因此封控之后,公司上下都非常紧张。因为封控,工厂除了不能正常生产以外,连已经生产的机器设备都无法运出去。”虽然对于公司当时的处境,黄军辉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几句话带过,但记者还是生出了一种惊险的感觉。
“那个时候,管理层几乎每天都要开会讨论解决方案,包括积极寻求相关政府部门的绿色通道;在配合疫情防控的同时,让一部分员工居家办公,把到岗工作的名额留给负责研发和生产的同事,以最大程度地保障生产研发等。”他说。
“庆幸的是,虽然险象环生,我们最终还是顺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回过头去看,结果甚至还好于我们的预期。”黄军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自新冠疫情发生后,手术机器人的装机入院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天智航不仅亏损幅度持续扩大,连营收也在同步缩水。但随着防疫政策的不断放松,这样的情况正在好转,包括随着医院采购意愿的增加,近期手术机器人相关招标项目也有明显回暖。
▌做最坏的打算和最好的准备
事实上,即便没有新冠疫情,天智航需要面对的挑战也不会少。一方面,研发手术机器人缺不了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对于没有盈利的天智航来说,公司亟需通过再融资输血。
2021年6月,天智航推出了上市后首个定增方案,公司拟募资3.702亿元,主要投向“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智慧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两个项目。目前,该定增计划还在推进中。
另一方面,手术机器人赛道虽然还只是刚刚起步,但其商业逻辑却有可能因为支付政策的调整而被彻底颠覆。
2022年3月30日,在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中,再次对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收费原则作出规定,包括要求不单独设立收费项目,以传统手术价格为基础按比例加收等。
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细则,但可以预期的是,机器人手术的手术费价格在未来很有可能被设置天花板。
与此同时,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按病种付费)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核心,正从试点走向全面推进。而对于手术机器人这样的高值医疗产品来说,如果也按照DGR方式支付,意味着又会被控费。
政策端冷风频吹,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面对的一样是生死考验。不过,在黄军辉看来,未来也不是没有转机。由于骨科手术机器人能够快速提升年轻医生的手术水平,因此也更容易走向基层,在使用上获得普及。“所以即便机器人手术的收费被限价,只要手术量上来,完全也可以实现盈利。”他说。
“从2021年的数据看,我们每台手术机器人的年均手术量还比较低,大概在70台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黄军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更重要的是,作为创新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有希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去年7月中,北京市医保局就率先为创新医疗器械的医保支付开了一条口子,发布一项DRG除外支付办法,明确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服务项目可以不按DRG方式支付(也称“除外支付机制”),单独据实支付。据悉,天智航就此也进行了手术机器人的创新医疗器械申报。
不过,就技术水平而言,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骨科手术机器人普遍只具备比较基础的导航和定位的功能,在手术过程中的参与度还不够深,而这样的机器人产品可能仍难以被医保方完全认可。
此前,北京市医保中心主任郑杰就曾公开表示,能够被纳入除外支付机制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需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首先要通过专业认证,被认定为是“真创新”才行。并且,从已有的政策文件来看,未来根据手术机器人的功能差异,为骨科机器人手术划分出不同标准的“打包价”已经是比较明确的信号。而技术水平和临床价值更优的产品,毫无疑问也会有更高的定价。
图|2022年9月,湖南省医保局下发《关于规范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使用和收费行为的通知》,成为国内首个明确了机器人手术定价的省份。《通知》并对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定价作了分层。
因此,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加速对产品进行技术升级和迭代,增加市场竞争力,也是天智航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要事。从公开数据看,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合计8032.88万元,同比增加14.9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一举达到95.33%, 同比增加28.65个百分点。
“虽然现在政策仍不明朗,但我们肯定是会做最坏的打算,也会做最好的准备。”黄军辉如是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