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5日讯(记者高富赓 郭松桥)当下,长坡厚雪的医疗健康赛道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医保控费成为长期趋势,另一方面是国际竞争导致技术人才受阻,资本市场整体疲软也使一、二级市场失去信心,“迷茫”的情绪在医疗健康赛道不断蔓延……
面对行业整体低迷,眼科赛道独树一帜。自爱尔眼科上市以来,华夏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朝聚眼科纷纷在行业低谷期交表过会;业绩方面,眼科赛道同样保持不凡,以爱尔眼科为例,2023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20%,普瑞眼科更是取得了38%的增长水平。
面对快速发展的眼科市场,投资者如何看待赛道未来发展?如何对眼科细分赛道进行评判?企业应具备何种能力?人工智能与眼科诊疗结合点在哪些方面?针对以上问题,财联社专访了知名投资人范译阳。
范译阳有着近二十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以及多次创业经历,发起设立十余只基金,累计管理基金规模超百亿,投资项目涉及TMT、房地产、节能环保,医疗等多个领域。曾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金融委副秘书长,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投融资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街企业家俱乐部医疗专委会主任。目前专注于眼科赛道投资。
“平台化是解决当前企业实际问题的必然路径。”
财联社:2022年国内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总额不足2021年的一半;二级市场方面,很多医疗健康企业股价腰斩,你认为核心原因是什么,这种低迷的环境,多久能有所恢复?
范译阳:这两年医疗健康赛道总结为两个字——迷茫。现在的环境下,企业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影响产业的有几个核心要素:一是医保控费成为长期趋势;二是现有国际环境下,依靠美国进行人才和技术引进出现了障碍;三是资本市场疲软,整个一级、二级市场都没有信心。但目前来看,由于国家政策管控,国内市场拓展难度大;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一方面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出海经验不足;另外,由于资金紧张,在人才、技术方面的投入有限,底层增长相对缓慢,圈内新增投资项目非常少,我认为可能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有所恢复。
财联社:从投资人角度来看,医疗健康企业需要哪些能力才能应对目前的形势?
范译阳:首先平台化是解决当前企业实际问题的必然路径。目前,国家对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审批非常严格,仿制药上市三个之后就不再进行审批了。考验企业的是商业化的能力,不但要有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感知和丰富的管线储备,更需要有对接外部管线产品复合能力和商业化渠道,可以快速产生收益。仅仅依靠融资,没有自身造血能力的医疗健康企业是难以存活的。
第二是国际化的能力,也就是出海能力。数量庞大又便宜的大学生形成的工程师红利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CRO行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基于工程师红利,不管是医药还是器械,出海可以把优势发挥出来。但其目的地不一定是欧美发达国家,也可以是一带一路国家。这些国家需要的不一定是最新科技,成熟的产品同样有巨大市场。
“从投资角度来看,眼科检测设备壁垒较低,容易被复制,并不是理想标的。但从产业角度来看,企业需要先有一个产品能保障现金流转。”
财联社:眼科赛道虽然也有所回落,但仍有多家企业上市,股价相较于其他赛道相对平稳,是何种原因?
范译阳:我认为有三点原因:首先眼科在医疗领域中市场是最大的。全球有27亿人近视,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五、六十岁年龄阶段青光眼、白内障等病患数量上升;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率超过50%;年轻人摘镜、整形,对飞秒、美瞳等产品也有很大需求。
第二上下游市场不匹配,国产化空间巨大。眼科是所有科室中设备使用率最高的科室。眼科行业下游上市公司有八家,市场占有率有30%~40%;而上游上市公司只有爱博诺德,昊海生科,欧普康视等六家,没有满足充足的上游供应,市场不匹配。主要的原因是80%的眼科医疗设备、耗材、药都是海外进口的,国产设备目前还存在一定差距,国产化替代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眼科消费属性比较强。从医疗属性方面来看,公立医院优先分拆出去的科室就是眼科、口腔和医美。首先眼科不仅仅是医疗属性,比如近视也可配镜消费;另外,眼科属于边缘科室,小科室才有边缘创新的动力和可能性。同时,眼科也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创业者并不多。
财联社:眼科上游划分为检测设备、治疗设备、高值耗材等多个赛道,从投资角度来看,哪些领域更值得关注,原因是什么?
范译阳:在眼科投资方面,我们的投资顺序第一是耗材,第二是治疗设备和眼药,第三才是检测设备。
在高值耗材方面,中国和国外差距已经不大,单纯的国产化替代就有非常庞大的市场空间。比如一些企业靠角膜塑形镜、单焦点人工晶体就能产生几亿营收,市值达到百亿。
但是上游耗材市场内卷加速,比如角膜塑形镜已经有20多个产品获批,单焦点人工晶体已经进入集采,单价只有几百元……所以只有深入赛道做投资,才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在治疗设备和药物方面,技术壁垒强,投资价值高。比如完全被国外垄断的飞秒设备,如果能有同类国产设备研发出来,一定会受到追捧。
眼科药物目前好产品还比较少。眼科药物一般属于外用药,受到人体代谢、血液循环机能影响小,药物效果直接。
目前重磅的药物是缓解近视的低浓度阿托品。虽然目前没有产品上市,但兴齐眼药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兆科眼科、欧康维视、参天制药等多家也已经进入临床后期,未来看哪家临床申报更快。
检测设备是国产眼科设备发展的核心。在检测设备方面,由于核心技术并不高,容易攻破,未来国产化比例会进一步提高。目前OCT、OCTA眼底成像诊断系统比较热门,市场已经有七八个产品获批。
从投资角度来看,检测设备壁垒不高,容易被复制,并不是理想标的。但从产业角度来看,企业需要先有一个产品能保障现金流转。
“下游企业向上游整合,通过自身市场对被投企业进行孵化,不仅可以加速被投企业发展,还可以降低购买成本,获取更高收益,企业估值也会随之升高。”
财联社:目前规模最大的眼科企业爱尔眼科医疗机构已经超700家,覆盖了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基本接近饱和。未来在下游眼科服务领域会有哪些发展空间?
范译阳:现在眼科服务经历几年的快速发展,即将达到重新洗牌的阶段。为了维持市值增长,眼科医院需要不断开设新店。同时,上游眼科设备耗材企业也开始向下游发力。但眼科医疗市场空间是有限的,在一、二线城市,市场需求尚能支撑眼科医院运营,但三、四线城市或农村市场需求并不足以支撑医院。未来在下游眼科服务领域,不太容易再出现上市公司。
视光中心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例如爱尔眼科今年要开1000多家视光中心,市值第二的华厦今年要开400家视光中心。除配镜业务外,视光中心还会售卖眼科相关耗材,和治疗服务。同时,视光中心也可以向医院进行患者传导。
产业链整合是眼科行业的另一个趋势。一方面是下游企业向上游整合,投资上游国产医疗设备。比如爱尔眼科成立了八支基金,除进行眼科医院的收并购外,还投资了很多上游企业,通过自身市场对被投企业进行孵化,可以加速被投企业发展,对自身而言,下游企业在使用投资生产的产品时,不仅购买价格更低,并且可以获取更高收益,企业估值也会随之升高。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也在向下游进行整合,比如眼科上游企业欧普康视开了300多家视光中心,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财联社:目前,人工智能概念非常热门,眼科获批的AI产品也很多,你如何看待眼科AI的发展?
范译阳:我曾关注大量的AI+医疗项目。我认为,未来所有设备都需要用到AI,这一定是趋势。但是AI作为辅助诊断软件,需要植入硬件产品进行使用。单独以AI名义进行融资,这样的商业模式很难变现。
比如一些眼科AI医疗企业,以很低的价格进行眼底检测,再通过卖保险、药品等获取收益,这样的模式难以维持到上市。
财联社:手术机器人由于医生成本问题难以在国内大范围推广,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对医生依赖度相对较低的眼科领域,机器人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范译阳:机器人一定是必然趋势,不过大量应用的时间可能还会很长,首先,国内开机费用高限制了手术机器人的大范围推广。此外,眼科手术是非常精密的手术,例如玻切这类高难度眼科手术数量并不多。这本身也是一个经济账,然而对于数量较大的白内障手术,手术实际用时短,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必要性不高。因此眼科手术机器人更应该关注市场拐点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