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12日讯(记者 史思同)“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M2)。”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在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中直言,货币数字化方面是数字金融中最难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为丰富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了创新空间。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金融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助力监管效能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数字金融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
10月12日,多位政企研学大咖在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对当前数字金融发展进行了成果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助推数字金融新生态建设等问题做出了前瞻性探讨。
数字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信息安全值得关注
“近年来,以移动支付、NFT(非同质化数字凭证)等为代表的数字金融创新快速兴起与发展,推动了传统金融活动数字化升级改造,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更高效的需求识别和风险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指出,数字普惠的发展,在弥补金融机构治理短板、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不仅在供给侧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于需求端也更好实现了公平性。
但提及货币数字化方面,他也直言这是最难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在他看来,所有金融活动的本质都是跨期交易,货币与利率是核心。在现有模式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是无息的高能货币。不过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M2)。
“期待数研所的探索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节央行数字货币利率,达成宏观调控目标。央行数字货币的这种可编程性,为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了创新空间,但不得不说这是全球中央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陆磊表示。
此外,跨境支付领域同样面临挑战。“以往基于双边代理行模式的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仍然不够高、费用成本偏高、不透明和覆盖不足等问题。”不过同时他也指出,依托央行数字货币构建扁平化的跨境支付网络,可以实现支付的安全、便捷和普惠。目前我国深度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已取得良好的突破和进展。
对于金融科技助力数字金融发展,中国金融电子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潘润红建议,金融科技助力数字金融发展应加强高质量金融标准供给、强化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打造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
同时陆磊认为,需要特别关注非传统风险,即技术创新对金融业带来的新挑战。“数字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可能会使金融面对信息信任、隐私保护、数据鸿沟和金融排斥等问题,高频智能交易或与金融市场波动存在相关性,这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科技赋能金融监管提质增效,三大监管部门推动转型
在陆磊看来,对于金融监管而言,科技赋能可以有效提升监管部门的信息识别、搜寻和匹配能力,并在提升监管有效性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经济主体承担的监管成本。此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和监测上也具有特殊优势和巨大潜力。
据了解,近年来外汇局在推动监管和服务数字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包括搭建了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供便利;加强“数字外管”建设,设立了全国外汇数据研判中心,推动外汇风险交易报告采集,非现场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尽可能降低现场监管的成本。
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总局也在不断提升监管科技水平,推动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智慧监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一级巡视员王蔚指出,金融监管总局一方面建设监管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价值,实现监管数据、外部数据双向赋能,突破原有机构形态监管局限,强化穿透式监管风险研判,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同时大力推进重要监管活动线上化、数字化,统一监管行为,不断提升监管透明度,增强监管质效,公平、公正维护金融秩序,确保金融持续稳健发展。
“就资本市场而言,中国证监会高度重视证券期货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监管局副局长蒋东兴介绍,证监会陆续印发了《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证监会智慧监管 IT 战略规划》等顶层设计,阐明了“数据让监管更加智慧”和“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工作主线,明确推进科技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包括构建集中统一的监管大数据仓库,建成覆盖全部35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的“监管链﹣业务链”双层体系,组织北上广深以及南京、济南等开展77个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工作项目。同时,积极组织行业协会研究制定证券期货业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指引,目前已初步完成证券期货业数字化能力指标体系框架优化及成熟度初步定级工作,并处于起草小组内部广泛征求意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