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月5日讯(记者 黄修眉) 乙巳蛇年的首个工作日——今日(2月5日),全国多地举行“新春第一会”,提出新一年发展目标。
科技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不竭来源,科技创新在多地的新一年工作规划中被视为重中之重。
在“新春第一会”上,各地政府在支持科创的建设和发展上,有哪些重点和具体举措?《科创板日报》记者进行了梳理。
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
今日,上海召开“新春第一会”,并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5个方面58条任务举措,其中提到,深化世界银行对标改革。在金融服务上,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推动更多企业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开展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探索建立以不动产、股权等作为信托财产的登记及配套机制。
《行动方案》还提出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一系列举措,例如,规范牟利性职业举报。制订管理办法,强化部门协同,建立“黑名单”制度,有效遏制恶意滥用举报权利的职业索赔行为。
截至今年,上海“新春第一会”已开到第八年,相应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也更迭到第八个版本。
2023年,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界银行评估的唯一样本城市。根据北大-武大联合团队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3》,上海营商环境全国排名第一,是中国营商环境建设的标杆。
江苏:找准“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目标定位
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会上表示,要把握国家战略需要,立足全球坐标系,找准“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所应达到的目标定位,协同发力、一抓到底,为江苏经济发展赢得更大主动。
“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三个“一”,分别有助于提升江苏省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江苏省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江苏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江苏省南通市2月5日召开的新型工业化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指出,要深入实施“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重塑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更大力度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持续提升新兴产业贡献度;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更好服务科研成果转化、创新项目孵化,让更多未来产业破局起势。
江苏省常州市2月5日召开的全市企业发展大会指出,希望广大企业家统筹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三篇文章,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机器人、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生命健康产业、文旅产业等,政企同心聚力同行,携手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浙江: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浙江省“新春第一会”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展开。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在该会上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要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王浩提到,要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
重点做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的结对合作机制;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工业稳进提质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集中发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在今日(2月5日)举行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紧盯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原料器件生产必备,实现成行成市、成链成群、成名成品发展,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打造更多热点、燃点、爆点,努力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
黄坤明表示,人工智能正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广东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就在当天,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广东省将高标准建设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引进和培育3-5家独角兽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
黄坤明还提到,要向“高”攀登,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专项,采取“大兵团”战役式作战模式,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在战略必争领域并跑领跑。
黄坤明认为,我们要主动作为、前瞻布局,全面优化升级产业体系,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致胜新赛道,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向新向上的新广东。
安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在今日(2月5日)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上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安徽要加快打造“三地一区”,最大的变量就是创新,最关键的着力点就是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梁言顺提到,要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要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夯实人才智力支撑,用好金融源头活水,畅通体制机制堵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山东: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机制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在今日(2月5日)召开的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创新是改革最本质的要求。
要加力推动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机制,用活用好省科创基金,聚焦科技前沿领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发挥好济青烟等市的带头作用,更多争取国家创新资源。
林武提到,要以标志性改革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改革部署,扎实推进省委确定今年重点实施的92项改革任务,确保年内完成既定目标。工作中,要着重抓好多项重点改革。
其中,深化能源转型改革,健全新能源供给体系、新能源消纳体系、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体系,加快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重组整合,完善内控体系,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评价体系,切实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辽宁: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在今日(2月5日)举行的辽宁优化营商环境暨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动员大会上表示,打赢决胜战、收官“十四五”,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并重,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郝鹏提出,要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法治建设、优化公共服务,让各类经营主体在辽宁拥有获得感、礼遇感和归属感;要深化“三企联动”、“三资齐抓”,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提能级;要更好发挥重要海陆门户作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
重庆:持续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今日(2月5日)召开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推进大会上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关键之年。
重庆市要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产业大脑”牵引“四链”融合、“四侧”协同,部署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在城市治理方面,要全面增强数字重庆基本能力,显著提升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多跨协同贯通实战能力,率先构建中心城区“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新体制新机制,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治理。
江西:加快推进一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2月5日,江西召开省市县三级一季度联动开工暨2025年重大项目推进大会,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的博世电驱动系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由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世界500强企业博世与江铃集团合作。该项目的落户,填补了江西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的空白。
当天全江西省同步开工设立的项目现场达81个。该省2025年重大项目建设主要围绕综合交通、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十大领域”,加快推进一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2025年,江西省级层面重点推进大中型建设项目4605个(均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比上年增加935个,增长25%;总投资3.3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增长3%;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2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1800亿元,增长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