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生物工程装备制造协同发展产业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罐罐肉桂提取物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张辽远院长手持自主研发的植物湿巾,轻轻擦拭着实验台上的油渍,转瞬间污渍消散无踪。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凝聚着科研团队十余年的技术攻坚,更折射出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跨界创新的勇气与担当。
十年磨剑:在交叉学科中开疆拓土
张辽远教授作为机械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于2011年敏锐捕捉到生物工程装备制造的发展机遇。“当时看到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存在大量技术空白,传统石化及日化产品对环境和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他回忆起科研方向转型的初心。在沈阳理工大学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建立起东北医工融合创新平台—沈阳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生物工程装备制造协同发展创新研究院,依托沈阳理工大学,在装备制造工艺技术理论领域学科优势,以国际发明专利技术“植物微量成分产业化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理论和装备”为核心,建设植物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工研究平台,引领新的生物提取与分离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实现药用植物及大宗农产品技术装备共性、可量化技术规范体系建设,促进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应用。专注于医工融合、生物工程和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将机械工程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
医工研究院从十几年前开始与国外的专家进行产学研合作,做了大量的技术工作,研究相关技术,至今已有十多年的研究历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医工研究院的科研团队由沈阳理工大学的师生组成,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不仅进行科研工作,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张辽远教授及医工研究院率先探索出一条融合创新的新路径。科研团队经过长期钻研,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肉桂中,成功提取出一种名为“肉桂醇”的微量成分。这种成分在肉桂中的含量极低,仅占万分之一,却具有强大的杀菌功效。基于此,团队开发出一系列以“肉桂醇”为核心的天然植物基消毒液产品,不仅填补了市场在天然消毒液领域的部分空白,更为消毒杀菌行业带来了绿色、环保的全新解决方案,为传统消毒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2021年,医工研究院拿到了第一笔政府资金的支持,成为辽宁省产业联盟的一员。此外,医工研究院还获得了沈阳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支持,政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其他项目支持。研发历程充满艰辛。团队的全成分提取系统在调试阶段,一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实验室常常彻夜灯火通明。经过上千次实验,他们终于攻克靶向提取技术,医工研究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原创性地研发了全成分提取、靶向提取和多成分展开分离的三条生产线,并基于这些生产线做了一些开发和服务性的工作,开发出可饮用洗洁精、食品级手机清洁剂等系列产品,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医工研究院的产品不仅限于纯产品,还将技术转化为一系列实用的日化产品。
破界创新: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在研究院的产品陈列室,科技创新带来的神奇转变:采用中药提取物的抗菌湿巾能直接接触创口,榛子油纳米乳液可替代化工柔顺剂,黑莓酵素酒保留着完整的活性成分。这些成果背后,是张辽远团队构建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张辽远教授团队研发使用的设备将传统生物提取效率提升300%。他们的重点并不是以纯产品为发展方向,而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如可以喝的洗涤精等无毒无害、纯天然药食同源的产品,包括日化产品、大健康产品等,且都是环保可入口的。张教授还展示了医工研究院开发的一些具体产品,如用野生榛子油提炼的化妆品、中药制剂以及与中医院合作的院内制剂等。此外,医工研究院还与不同品类的企业建立合作,如与做洗漱用品的企业对标,开发出环保且可入口的日化产品。研究院的合作企业主要涉及生物生化、日化产品以及大健康领域。
目前,医工研究院主要提供一些服务和中间体,并寻求合作伙伴。医工研究院的产品有美容类、食品类、洗涤日化等,都是可以与合作伙伴合作的范围。张院长提到,医工研究院的产品如洗洁精不仅能养鱼,还能浇花,显示了产品的环保和健康特性。此外,医工研究院还与一些酒类企业有合作。对于未来,研究院计划继续深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拓展与更多企业的合作、公益活动的开展。
技术应用与市场前景
医工研究院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其科研技术可以应用到屏幕、电脑等设备的清洁上,不易留指纹且擦拭效果良好。此外,医工研究院还发现其技术具有去污能力强等特性,可以应用于工业化清洗等领域。其技术不仅具有科研价值,还具有实际的市场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医工研究院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张辽远及其团队的科研工作,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更展现了其在新时代的实践价值。他们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如天然提取物在工业清洗、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应用,展现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张辽远多次提到“验证”和“标准”的重要性。他们正在努力通过国家的新标准认证,以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种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正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所在。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实践
张辽远及其团队在沈阳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究院的科研实践中,展现了科学家精神的多面性:从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实践,到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再到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他们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浪潮,也为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未来的道路上,张辽远及其团队将继续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探索更多未知领域,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更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好诠释。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张辽远院长以其特有的“跨界思维+工匠精神”,架起了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桥梁。他的故事证明,当科学家精神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就能迸发出改变生活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正推动着中国制造向着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