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27日至28日一天半的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营口市四市调研,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金融局联合组织的“80人辽宁调研团”调研走访了40家科技企业,参与了锦州市、大连市两场近近50家科技企业调研与路演。
在与投资人交流中,找出了辽宁科技企业目前存在的共性优势与面对资本视角的一些问题。
问题:四地企业融资共性问题浮出水面
1天半密集走访沈阳、锦州、大连、营口四地的50家科技企业及创新平台的路演活动,“80人辽宁调研团”发现,尽管东北企业技术储备扎实,但融资认知偏差成为制约发展的隐形枷锁。
“这些问题折射出东北企业与资本市场对话能力的结构性短板。”参与调研的国科创投的张振奇博士指出。
破题:建垂直通道,做精准滴灌
针对上述痛点,辽宁省科技厅自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系列行动活动起,已经在尝试构建“产投融合垂直通道”模式,以“政府搭台、数据筛企、资本直联、全域联动”重构辽宁省科技企业产投融合新逻辑。
新逻辑在顶层设计上三部门联动,省科技厅联合省金融监管局,按半导体、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8条产业链绘制“企业画像”,筛选出200余家潜力标的;
在资本穿透上引入基金合作方,引入国科创投、毅达资本、中芯聚源等头部基金同辽宁省金控集团建立“基金共建”机制,对企业技术壁垒、市场前景进行前置评估,减少投融资摩擦成本,并协商促成区域产业精准投资。
在地方协同上地市分赛道赋能,沈阳重点对接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营口锚定新材料、大连聚焦新能源,锦州聚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避免省域同质化竞争;
在平台赋能上,搭建数字化企业服务平台,实时追踪企业融资需求与政策匹配度,并通过中新社等媒体发布“辽宁硬科技投资指数”,提升信息透明度。
“这套模式不是简单的政策堆砌,而是用专业化工具打通‘政策、企业、资本’的梗阻点。”辽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沈阳宣言”:从协议到行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企业闭环
3月28日下午,“80人辽宁调研团”返回沈阳,准备参与29日上午举行的“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系列行动启动仪式。这场被业界称为“沈阳宣言”的活动,释放出三个关键信号:
信号一、省级产业基金矩阵落地:
由中芯聚源同省金控集团签署战略协议,双方意向共建辽宁新兴产业母小规模基金,资金方向投向辽宁“专精特新”企业,设立风险补偿机制;毅达资本、国科创投也分别同辽宁省金控集团洽谈,形成双方互认的基金共建意向,并加快落地。
信号二、特派员制度破冰:
辽宁省将向复星创富、毅达资本、梧桐树资本等50余家投资机构颁发“科技金融特派员”证书,赋予其对接地方项目的“绿色通道”权限,首批特派员还将陆续开展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系列行动,走进沈抚示范区、鞍山、盘锦、本溪等地展开调研。
信号三、产学研联动升级:
辽宁省科技厅在产学研联动方面,也多次提出“辽宁硬科技IPO白名单”模型,并由代表性科技企业东软集团、新松机器人等企业定期发布技术需求清单,形成“问题、资源、方案”的闭环链路。
“东北振兴需要打破‘资本不过山海关’的魔咒,而专业主义是唯一的破壁器。”参加调研的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人多数直言。
从四地调研的“问题地图”,到垂直通道的“解题公式”,辽宁正试图用一套精细化、市场化的引资方法论,扭转传统粗放式招商的惯性。
当政府从“主导者”变为“连接者”,资本从“旁观者”转为“共建者”,这片黑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故事,或许才刚刚翻开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