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3月31日讯(记者 徐赐豪)港交所迎来一家江苏国资投资的地域性商超。
今日,宏信超市超市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宏信”)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5港元。不过上市首日演绎了一场资本过山车:开盘暴涨37.6%至3.44港元,午盘却突然跳水跌破发行价,最终以发行价2.5港元收场,总市值定格在5.36亿港元。
估值缩水,市值5.36亿港元
作为扬州地区地方零售龙头,江苏宏信的上市并不缺乏资本拥趸。
招股书显示,江苏宏信本次IPO引入基石投资者Top Legend SPC认购1544.4万股,涉资约500万美元,占全球发售股份的28.83%,占发售完成后总股份的7.21%。
若将时间轴拉长,其股权融资史更显热闹:2019年至2020年间完成5轮融资,江都资本、民生农业、疌泉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累计注资2.14亿元。其中江都资本、民生农业和A批投资者的每股成本为3.66元;疌泉基金和B批投资者的每股成本为3.85元。
值得一提的是,疌泉基金背后是南京新供销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以及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在2020年9月完成的B轮融资后,按3.85元的每股成本计算,江苏宏信的投后估值达到6.19亿元。
但资本热度难掩估值隐忧。按发行价计算,江苏宏信当前市值仅5.36亿港元(约合4.56亿元人民币),较B轮估值缩水近26%。
区域增长遇瓶颈
翻开江苏宏信的零售版图,地域性特征格外鲜明。据此前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11日,江苏宏信在江苏省经营51间超市及109间便利店,其中49间超市及108间便利店位于扬州市,2间超市及1间便利店位于泰州市。除超市及便利店外,江苏宏信还在扬州经营两个商城,即江都商城及宏信龙购物中心。
据行业报告,按销售额计,该公司于2023年在扬州超市运营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约为9.1%,于2023年在苏中地区的超市运营商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约为2.3%,于江苏省超市营运商中排名第20位左右,市场份额约为0.4%。
同时,宏信超市也面临着明显的增长放缓、发展空间有限的成长瓶颈。
据招股书数据披露,收入方面,2021年至2023年,宏信实现收入分别为14.32亿元(人民币,下同)、13.29亿元、14.02亿元,2022年收入规模有所下滑,但基本维持在14亿元附近。至2024年前9月,宏信龙实现收入10.06亿元,同比微增1.8%。
净利润方面,2021年至2024年前9月,该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508万元、5106.5万元、5160.2万元、2407.8万元,其中2024年前9月净利同比下滑21.13%,期内净利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分别为2.4%、3.8%、3.7%、2.4%。
事实上,从收入结构也可以看出宏信超市陷入成长瓶颈。江苏宏信的业务包括零售业务、批发业务、租赁业务、供应及销售餐食。
零售业务是以“宏信龙”品牌经营超市及便利店,批发业务是向经销商及其他零售经营者销售粮油、食品及其他产品。
同期,宏信超市的零售业务营收分别为8.89亿元、7.88亿元、6.89亿元、4.1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依次为 62.0%、59.3%、49.1%、41.6%;批发业务的营收则为 5.25 亿元、5.12 亿元、6.87 亿元、5.72 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36.7%、38.6%、49.0%、56.9%。
这意味着,宏信超市的批发业务增长反超了零售业务,这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宏信超市正逐步从一家传统商超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
此外,宏信超市还有租赁业务和供应及销售餐食业务。据悉,该公司设有中央厨房生产餐食,并向当地企业、学校或政府机构配送。
于最后可行日期,宏信超市的中央厨房位于扬州,每天可生产10000份午餐餐食及10000份晚餐餐食。
在零售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电商冲击和消费者习惯变迁的背景下,传统超市的生存状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他看来,电商从服饰、3C、图书等品类入手,逐渐吸引了大量用户去购买。随着电商在快消品和生鲜品类的拓展,这两个品类实际上对商超的影响最大。传统超市面临着电商在价格、品种、送货上门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使得其商品数量选择有限、价格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
“超市需要去精选商品,研究区域范围内的用户消费习惯,提供差异化的商品和定制化的自有品牌商品来降低租金成本和经营压力。”庄帅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