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小米汽车失事背后:安全比流量更重要|K时评
小米汽车失事背后:安全比流量更重要|K时评
2025.04.03 09:36 科创板日报 田野

《科创板日报》4月3日讯(评论员 田野)小米SU7失事,持续引发关注。

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撞上施工改道的水泥隔离桩,最终导致三人死亡。这场悲剧,不仅让三个年轻生命戛然而止,更将小米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暴眼。

事故车辆仅剩焦黑骨架的惨烈画面,与小米汽车发布会的万众瞩目与科技光环形成刺眼反差。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时间线,车辆在检测到障碍物后仅1秒发出提醒,驾驶员接管后试图转向避让,但最终仍以 97km/h 的速度撞击。这一过程暴露出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SU7标准版的AEB系统无法识别施工路障等非标准障碍物;其二,系统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仅有2秒,远低于人类应对突发状况所需的3秒以上安全阈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此前在营销中反复强调 "零接管"" 车位到车位 "等概念,这在客观上模糊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让消费者误以为智能系统可以完全替代人工。

作为国内企业家“流量之王",雷军的个人IP与小米品牌深度绑定。当SU7以 "年轻人的第一辆性能车" 姿态横扫市场,累计交付突破20万辆时,流量确实创造了销售奇迹。但此次事故后,股价最近两日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社交媒体上 "车门锁死"" 电池自燃 " 等传闻沸沸扬扬,舆论的天平迅速从追捧转向挞伐。

这种流量反噬效应表明,企业家IP营销是把双刃剑。传统车企事故中,公众问责对象是产品;而小米事故中,矛头直指雷军本人。网友将 "试驾无摆渡车雷军火速道歉" 与 "重大事故后沉默三天" 对比,质疑其 "双标";更有人翻出雷军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的旧言,讽其 "流量玩得转,安全玩不转"。

值得肯定的是,小米在事故后迅速成立专项组、配合调查的姿态,以及雷军“不回避”的承诺,展现了企业的责任底线。但比危机公关更重要的,是将“安全优先”真正植入造车基因。

这要求小米至少完成三重跨越:其一,重新审视智驾宣传策略,杜绝可能引发用户误判的模糊话术;其二,建立更严苛的安全测试体系,尤其在障碍物识别、紧急制动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其三,完善用户教育机制,明确告知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正如国家《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用5分钟逃生时间守护生命底线,车企更需用系统性安全设计抵御“最坏情况”。

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当潮水退去,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流量明星,而是安全标杆。

雷军曾说:"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 但科技的乐趣,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唯有将安全刻入品牌的DNA,小米汽车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安全前行。

8961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